第091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091章
辛老爺子大驚,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姜崖,甚至覺得對面這位所謂的白酒協會會長是姜崖請來的托兒。可再瞧瞧人家這房子門頭,上面赫然寫這市白酒協會幾個大字, 暈乎乎走進去也瞧見裏面確實有辦公人員, 墻面上也懸掛著諸多獎章和獎狀。看來看去,還真不像是假的。
許是太久窩在竹坑鄉那個小山村, 不知道山外發展情況,辛老爺子有些局促地聽會長介紹自己。
“我們協會成立於1981年,算下來也有15年的歷史。哦忘了介紹我自己,我叫畢建中,擔任會長一職有五年時間。”這位名叫畢建忠的人看起來年歲不大, 整張臉紅撲撲的,像喝醉酒的樣子,當然人現在是清醒的。
畢建忠說整個市大大小小的酒廠有幾十家, 做得比較大的當然首推賒店老酒。他聽說姜崖一行剛從賒店鎮過來,便笑問辛老爺子感想。
辛老爺子慨嘆道:“人家咋能發展地那麽好?”
畢建忠笑起來,“老爺子受刺激了啊!”
徐紅霞和童逸民相視一笑,“不光老爺子受刺激,我們兩個也受刺激。”他們夫妻兩個這次來主要是和辛老爺子相熟, 有他們陪著,老爺子比較放心。
他們抱著轉一圈長長見識的態度, 結果在賒店鎮不光看到人家現代化整齊劃一的酒廠震驚了,瞧見賒店老街上數不清的飯店招牌也震驚了。
姜崖在路上介紹說, 省內有四個著名古鎮,竹坑鄉和賒店鎮是其中之二, 在明清時代可是齊名的。但人家賒店鎮距離市區近,這十來年發展較快, 一條短短不足一公裏的老街上店面林立,來玩的人摩肩接踵……再回頭瞧瞧竹坑鄉,也就十一國慶假期這三天人多了些。
這次參觀了這麽一大圈,徐紅霞夫妻已經不知足了,還想著有沒有可能和賒店鎮一樣多來些人,讓他們這些古鎮土著也多賺些錢。
畢建忠聽了之後也忍不住慨嘆,賒店鎮之所以現在走在前列,還是前幾屆的地方領導腦子活泛,思路開闊,引來外部資金投資本地古鎮建設,尤其重視賒店老店這個白酒品牌,投了不少錢,而且牟足了勁在省級和中央級電視臺和報紙打廣告。
說到這裏,畢建忠倒有些擔憂。賒店老酒再怎麽說從品牌價值上與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有一定的差距,雖然現在他們打廣告打得特別厲害,甚至把廣告打到了每年一度的春晚,可到底市場基礎弱了點,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市場開拓能不能跟得上,銷售情況能不能支撐起巨額的廣告費是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了,他們現在已經走在前列,出現階段性的問題也再所難免。”他站起來請眾人前往負一層的酒窖。
不愧是白酒協會會長,一行人沿著樓梯走下去,還未見到酒就聞到濃郁的酒香。不過是拐個彎就來到酒的世界。四面墻壁上全擺著一排排的酒瓶。大家為之熟悉的茅臺、五糧液、劍南春、山西汾酒、四特酒等自然都有,細看過去,還有臺灣金門的高粱酒、俄羅斯的伏特加酒等等不常見的酒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眾的土釀果酒、本地黃酒等。
比較引人關註的是多年份老酒,這些酒最好喝也最值錢。姜崖註意到酒窖的梁柱上掛著一個溫度計和濕度計。這是為了時時控制好酒窖的溫度和濕度,讓老酒在時間的沈澱中越來越醇。
辛老爺子是愛酒之人,今天算是長了見識。畢建中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從最上一層儲藏閣內拿出一瓶酒來。
這瓶酒酒身用的是老瓷,黑亮亮的,瓶口用泥封著,圓鼓鼓的瓶身上還貼著一張幾乎被歲月湮滅的紅紙,上面勉強可辨析出“竹坑香”三個字。
辛老爺子捧著細看起來,越看越心驚,“這是……”
畢建忠兩眼簇亮,“這是我父親多年前去竹坑鄉在您家酒廠買的,這麽多年還保存著。算起來也有四十年的歷史。”
當時他父親買了兩瓶,其中一瓶已經招待親友的時候喝完。他父親和他一樣一輩子嗜酒如命,當然也是品酒的高手,喝了這款竹坑香後,讚不絕口,說它酒味醇厚,後勁帶著濃郁的糧食香味,喝起來厚重、沈穩,是典型的濃香型好酒。和川派的窖香濃郁、綿軟甘冽以及江淮派的純甜凈爽不同,竹坑香喝起來兼顧川派和江淮派兩者的特色,既有川派的陳香,又有江淮派的爽凈,主打一個入口綿軟,後味綿長。
這或許和竹坑鄉的地理情況有關。它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這個地處南北交界線的古鎮,兼顧南北氣候,釀出來的酒也有南北特色就不足為怪。
畢建中父親喝了一瓶,留了一瓶。再後來老爺子去世,畢建忠每每看到這瓶四十年前的老酒就心裏難受,實在舍不得喝掉,最後保存到現在。
辛老爺子聽完也忍不住眼圈泛紅。他嘆了口氣,說有一年冬天,有個從關外逃荒而來的漢子討水到家門口。父親心軟,留他吃了飯。飯餘,這漢子擡起頭朝空中吸了吸口氣,直接說這茬酒沒釀好。父親大驚,那年他三十來歲,從小在酒窖旁長大的他,最為熟悉的就是如何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釀出最地道的竹坑香,結果這個邋邋遢遢,餓得東倒西歪的漢子竟然說他釀的酒不行。
父親自然不高興,一定要這漢子說道說道。這漢子讓他把酒端上來,他喝了後才能說哪裏不好。彼時辛老爺子十來歲,見從小被人尊崇為釀酒大師的父親被人質疑,非常生氣。他當場斥責說這漢子怕不是故意騙酒喝吧。
漢子冷哼一聲說要是他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任憑他們處置。於是父親端上來好幾瓶酒,其中不乏有年份的老酒,因為稀少,父親也舍不得喝。
漢子喝了五年份的酒,一個字不說直搖頭,緊接著喝了10年份的酒,還是直搖頭,後又喝了20年份的酒勉強說了兩個字:湊活,最後喝了50年份的酒,算是點點頭說了兩個字:還行。
態度之狂妄,讓辛老爺子記憶猶新。
這人喝了酒,面不改色,直接走到高粱堆旁,上前捏了捏已經被粉碎的高粱,說這些原料粉碎得太細,容易發膩起疙瘩,而後又走到酒曲旁,又捏了捏,說這些曲香味也不夠。彼時父親面色漲紅,質問他憑什麽這麽說。漢子也不惱,笑著讓他看酒曲,說這種捏著不硬,內部濕潤且邊緣斷面一點也不整齊的酒曲怎麽可能曲香味足呢?
有道是“曲定香型”,釀酒過程中哪怕其他程序做到極致,如果酒曲不夠好,不夠味,釀出來的酒肯定不好喝。漢子又走到酒窖旁,這裏面鋪著六層酒糟,說幸好你家的酒窖歷經好幾百年,程序完整,質量穩定,出窖這一步沒啥錯。
都說千年老窖萬年糟,濃香型白酒采用多次循環發酵的酒糟進行配料,漢子明著誇父親,實則說他不過是仰著著老一輩傳下來的酒糟才勉強做出點能喝的酒,可至於其他環節,如原料粉碎、制作酒曲等方面都不行。
試想當年年輕氣盛的父親聽到這種話如何能忍?尤其他自持是老酒鋪的少東家,彼時攢著股勁兒想把家族釀酒事業做大做強,只可惜造化弄人,新時代航運衰落,竹坑鄉隨之沈寂在歷史長河中,連帶著來酒鋪喝酒的船工、商人都少了又少,他試圖靠著一身的釀酒技藝,走出大山,走出竹坑鄉,把酒賣到外地去,可這漢子的一番話生生把他的野心打擊地七零八落t。
饒是如此,父親依然不肯承認,提出讓這漢子留下,待釀出他口中最好喝的酒後才能走。這漢子剛開始不同意,他要南下投親,父親三勸兩勸,說只要他能釀出好酒來就送他南下投親的盤纏。就這樣,漢子在竹坑鄉留下來,不肯睡床鋪,只在酒窖旁,鋪上麥稭垛子這麽一趟,時時刻刻聞著酒窖的味兒,就這樣盯了兩個月終於釀出來了這批酒來。
出窖那天,濃郁的酒香味縈繞在整條街,久久不能散去。還未喝,就已經知道這酒有多好喝。這大概就是釀酒人都想達到的技藝水平。父親迫不及待品嘗了一口,而後又喝了之前自己釀的酒,兩相對比,果然覺察出不同來。這漢子釀的酒醇正厚重,醬香味十足,滑入口腔時又不嗆辣,喝下去後唇齒間依舊留香,同時還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甜味。
原來這漢子竟然在原料裏叫了些本地玉米。這在以前從未嘗試過,至少父親不知道除了高粱做為原糧外還能加其他作物。漢子說“高粱香、玉米甜、大麥沖”,甚至還有地方會在高粱裏加豌豆,形成特殊的地域濃香白酒。
這漢子只說自己是關外來的,可看他的談吐見解,怕是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父親這才徹底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就是窩在竹坑鄉的一只井底之蛙,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後來漢子拿著父親贈送的盤纏走了,再也沒有回來。而延續了三百年之久的竹坑香又煥發了新樣貌。
辛老爺子緩緩說著過去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姜崖、畢建忠等人聽得入迷,哪能想到這瓶酒背後還有這樣的過去。
只可惜即便竹坑香再次換發新樣貌,時代變遷,不止辛家老酒鋪,整個竹坑鄉在丹江失去航運功能後全部落寞,成為被遺忘的普通山村,酒再好喝也無人問津,這些年要不是辛老爺子還默默支撐著,每年定量生產那麽幾大桶酒,怕是新家老酒鋪早都成為歷史煙雲中的一抹。
畢建忠感嘆了兩句,話鋒一轉,“但竹坑香這酒真的沒話說。說實在話,現在市場上太多用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又賣的便宜,咱們這些老品牌酒真是活路難啊。”
尤其這種勾兌酒喝不死人,還拼命打廣告宣稱自己也是老窖生產、古法工藝、原汁原味,不懂的消費者被蒙蔽,業內也憤恨這種做法,劣幣驅動良幣,肯定不利於整個白酒市場的穩定發展。
姜崖:“所以我們今天來就是想請畢會長指明一條出路。”
他提及現在整個竹坑鄉都在積極主動發展旅游,有的和農業結合,有的和古村古街結合,還有像走在前列的金竹村則靠著後山的溶洞奇觀走出一條溶洞+農村體驗的旅游路子。他又提及國慶假期內竹坑鄉舉辦了山歌賽初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把徐紅霞飯店的竹坑香都喝了個精光,甚至有人跑到辛老爺子的老酒廠買。只可惜竹坑香年年產量十分有限,很多人沒有買到,掃興而歸。
說起這個,辛老爺子心中生出幾分自豪,有幾個看起來喝多很多種酒的男人跑來對著他一通誇,說沒想到在竹坑鄉這種地方能喝到這麽正宗的濃香型白酒,陳香中不失甘冽,甘冽中又有一絲甜味,後味香味綿長,讓人回味良久啊。
畢建忠聽後沈吟片刻道:“現在白酒市場競爭壓力十分大,即便像賒店老酒這樣的大廠現在也在頭疼怎麽和貴州、四川那些厲害酒廠搶市場。”
白酒價位有高有低,高端白酒對應的消費者壓根不怕花錢,便宜白酒對應的消費者只會買便宜白酒,現在市場上競爭爭利空間最大的是中端白酒市場。賒店老酒野心很大,一直對標貴州、四川那幾家酒廠,價位定得高,現在正處於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低不下來的尷尬局面。高端消費者不是十分認可它的品牌價值,低端消費者也覺得賒店老酒自己又高攀不起……
畢建忠不愧是協會會長,看問題一針見血。
辛老爺子忍不住坐著身體,洗耳恭聽。
“想把竹坑香做好做強,要另辟蹊徑啊!”
另辟蹊徑?姜崖敏銳地聽出他方才說要把竹坑香做好做強,並沒有說做大。
“咱們竹坑香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說實在話,也只是在你們縣,咱們市,有點名聲。畢竟咱們好多年沒有走出大山,好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這號酒存在。”
畢建忠說得誠懇也實在,辛老爺子嘆了口氣。
“但咱們最核心的是什麽?”畢建忠顯然已經有了些想法,“咱們最核心的是酒好。竹坑香這款酒隨便放到誰的面前,誰也不敢說不好!而且我覺得,即便是和市面上一些高端酒相比,咱們不管是從口感、香味還是入口、落口、尾凈等方面都不差。”
他這番話說得幾人心中興奮起來。白酒協會會長都說竹坑香好,那自然就是好。
這可是專家評價啊!
姜崖笑起來,看著辛老爺子說:“老爺子,咱們最寶貴的當然是您腦子裏的釀造方法,還有你幾十年的釀造經驗。”
這些平日裏不起眼,不顯色,沒人關註的東西,卻是稍不註意就會流逝的瑰寶。
童逸民皺著眉頭,“好酒是好酒,可怎麽才能賣得好呢。”
不說別的,他們夫妻兩個經營一家鄉上的飯店,還要投入不小一筆錢,夫妻兩人日夜操勞,才能勉強糊口,掙一些辛苦錢。辛老爺子家的老酒廠,當然不可能像賒店老酒一樣,蓋那麽大的生產車間,招聘那麽多的人,鋪天蓋地去打廣告,全中國去開拓市場……反正他這個腦袋是想不到有什麽好方法能把老爺子這個老酒廠盤活。
畢建忠起身找了本漂亮的畫冊放到眾人面前。封面赫然寫著“張裕葡萄酒博物館”幾個大字。
姜崖知道張裕葡萄酒,這是中國當屬第一的國產葡萄酒品牌,在民國時期就享譽全國。作為北緯37度全球最適宜種植葡萄的區域,我國在煙臺也開辟了這樣一塊葡萄酒沃土,創建了這樣一個優質紅酒品牌。
其他人都不是很清楚這個張裕葡萄酒是什麽,更妄論這個東西和博物館加上之後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畢建忠打開畫冊第一頁,上面的燙金文字講述了張裕葡萄酒的百年發展歷史,他簡單講述後,道:“前年我去了一趟煙臺,拜訪了張裕葡萄酒廠,這是他們在92年建成的博物館……”
一座酒廠建博物館?這可真是前所未聞。
畢建忠說自己當時也頗為震驚,仔細參觀後,發現這樣的設計還是基於張裕葡萄酒百年歷史,濃郁的文化底蘊讓它有這個資格建造博物館。
眾人湊在一起仔細看這本畫冊。
首先這個博物館占地近四五千平米,包括地上和地下兩個區域。地上部分主要展示張裕葡萄酒百年來的發展過程,通過地契、歷史圖片、不同年代的廣告、報紙,當然還有各種獲獎證書獎杯等,算下來有千件文物,從各個角度把張裕葡萄酒介紹給參觀者。其中比較珍貴的文物有孫中山和張學良的題詞,康有為的詩作等等。
其次,最能引起參觀者興趣的當然是可以親身走進位於地下五米深的百年老窖。巨大的圓形葡萄酒酒桶近在咫尺,鼻息間全是甜酸的葡萄酒香味,眼睛看到的百年前那些用大青磚砌成的石壁,這種體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知到它的震撼。
另外,這個博物館非常重視與參觀者的互動。在介紹完張裕葡萄酒的歷史後,博物館還非常詳實地科普了葡萄酒的分類和釀造過程,告訴參觀者白蘭地和雷司令之間有什麽區別,為什麽在北緯37度能種出這樣優質的葡萄,同時博物館還準備了各種主流葡萄酒的小瓶裝,讓參觀者能在吸收知識的同時用真實的葡萄酒來印證新學的知識。
這是畢建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他情不自禁拍了下桌子,“我這個不愛喝葡萄酒的人,竟然在這個博物館裏感受到了葡萄酒的魅力,當場買了好多瓶。”
所以這個博物館其實和竹坑鄉舉辦的山歌賽一樣: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是支撐力量,而後目的還要參觀者和參與者以各種方式掏錢,不管是掏門票,還是買特產,就是要挖空心思,把獲取收益的目的巧妙地藏在這場文化大戲中。
那張裕葡萄酒博物館最主要的目t的就是賣酒。說透這一點沒什麽不好意思,也無需覺得太直白。
人總要賺錢,與此同時才能談文化,講情懷。
姜崖心中有股熱潮在湧動,其實在來拜訪畢建中之前,他在心底隱隱約約已經有了些想法,但他想著自己畢竟對酒類不懂,怕搞砸了辛老爺子人家祖祖輩輩的心血,所以才跑來這裏討要真經。
畢建中拿出這本畫冊,講了張裕葡萄酒的發展經驗,這些竟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那咱們怎麽整?也建個博物館?那可要非常多的錢啊!”童逸民喊道。他是生意人,生意千千萬,什麽都離不開錢。
姜崖:“咱們比不過人家張裕葡萄酒財大氣粗,歷史醇厚,但他這個思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畢建中看向他,“小姜你說說看。”
姜崖沈吟片刻說他原本就在思考如何把竹坑鄉明清一條街盤活。這個曾經的省內四大古鎮如今發展最為落後,的確不容再落後下去。這次山歌賽讓他看到的一點希望,游客對這種古街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浩渺的丹江孕育的關鎮碼頭,曾經在這裏發展繁榮的各種亭臺會館,香火旺盛的寺廟道觀,當然也包括像辛家酒鋪這樣的特色店鋪,都是這條古街的組成部分。游客來玩,除了看古色古香的建築外,目前找不到什麽地方體驗古鎮古街的生活,只是幹巴巴地溜達一圈,半個小時就結束回去了。如何把游客留在這條街上,如何讓他們體驗這座丹江上游最著名的古鎮,是盤活古街最核心的問題。
若是像辛家酒鋪這樣的老店能開門營業,讓游客沈浸式體驗釀酒過程,並了解白酒歷史,甚至參與攪拌原料,參與蒸餾封壇……說到這裏,姜崖更興奮了,“咱們竹坑鄉那些原糧種植區,也可以利用起來。游客可以親自體驗種植高粱玉米等等,體驗勞動樂趣……”
這是一盤大棋。不僅僅要把辛老爺子的老酒廠盤活,而且要把明清一條街都盤活。當然辛家老酒廠會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就看接下來老爺子同不同意,還有投入資金從哪裏搞來。
“這能行嗎?”徐紅霞率先提出質疑。在她眼裏,賣飯就是賣飯,賣酒的就是賣酒的,怎麽到了姜崖嘴裏不能直直白白地賣飯或者賣酒,非要拐個彎跟文化掛上鉤才行。
童逸民雖然覺得姜崖說得這個想法不失為好方法,可這中間的困難也太大了吧,他現在隨便一想就能想出好幾個:比如老酒廠要改造成容納游客參觀體驗的地方,那需要錢來改造吧;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總要花錢打廣告吧,還是需要錢來解決;辛老爺子眼瞅著六十好幾的人了,身體和精力都有限,搞這麽大陣仗他一個人肯定搞不定,這要請人來搞,肯定也要花錢啊,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想想就頭大。
辛老爺子聽後半天也沒說話,他擰著眉又把張裕葡萄酒博物館的畫冊翻了好幾遍。
倒是畢建忠聽後忍不住誇讚道:“小姜,你小子年紀輕輕想法挺多,而且都挺好的啊。”
姜崖笑了笑,“那還是在畢會長的啟發下我才有這麽多想法啊。”
畢建忠看了看其他人,他也料到大家夥會存在懷疑猶豫的想法,他沈吟片刻道:“我們白酒協會的職責就是扶持白酒企業發展壯大,我們歡迎並支持像賒店老酒這樣的大廠,我們更想扶持像竹坑香這樣的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本土白酒……”
他又拿出一份文件,“上半年我們協會抽出一定的自有資金,並且聯合了熟悉的投資商,正好準備再扶持一些本土白酒品牌……趕巧了,今天遇到你們。”
*
回竹坑鄉的路上,童逸民忍不住問辛老爺子,“叔,你心裏到底咋想的?”
人家畢建忠會長誠心誠意說會出一部分投入資金,還會找一些感興趣的投資商,把辛家老酒廠盤活,只要辛老爺子同意,願意以辛家釀酒技術作為技術入股,就能保留辛家酒廠的牌匾,還能每年分紅獲利。這是雙贏的結果,辛老爺子沒說同意,更沒說考慮兩字。
辛老爺子只是嘆氣,把頭轉向窗外。
徐紅霞用胳膊肘碰了下童逸民,“這麽大的事總要想清楚才能做決定,你著啥急啊。”
童逸民當然有自己的打算。他早都眼饞金竹村靠著□□洞發展旅游賺了錢,只可惜他不是金竹村的人,身為產業辦主任徐洪福的姐夫,他更不好意思提及去分一杯羹。今天姜崖提出的發展明清一條街的想法正中他意。他出生在這條街,耳邊聽到的永遠是過去這條街多麽繁華,可記憶裏永遠是那麽蕭條。他為了謀生開這個小飯店,養活一家人沒問題,但賺錢發財那是別想。
這次國慶假期三天他們夫妻兩個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賺了過去一個月的錢,這點讓他非常振奮,幻想永遠每天都這樣忙才好。
按照姜崖的設想,除了辛家老酒廠外,發展整條街,除了要整治環境,維護老建築外,還要把沿街的店鋪都盤活起來,什麽裁衣店、香燭店、五香八味店、竹器店等等可能都會再現過去樣貌,由此來吸引游客。那他家的飯店自然也要跟著一起提升改造。要是真有這樣的發展機遇,他一定不會放棄。
辛家老酒廠占地面積最大,保護地相對完整,是整條街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它盤活不起來,整條街都發展都會受到阻礙。
姜崖:“是不能急。□□洞從計劃到開園,已經算比較快的了,也耗費近一年時間。辛家老酒廠是老爺子的心頭肉,自然不能草率決定。”
他是很著急,但也不能急在眾人面前。尤其把老酒廠改造成為酒廠+旅游的模式,本身對於辛老爺子來說是新鮮事物,對於沒有操作過的東西,人生來畏懼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急也沒用,如果勸說多了,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回到鄉裏,姜崖向鄉長葛興國和主任徐洪福匯報完了這一行情況。兩位領導當然是大力支持,既然人家白酒協會願意出頭來操作這件事,這對於竹坑鄉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讓姜崖繼續做辛老爺子的思想工作。
出了鄉長辦公室,徐洪福把將姜崖叫到一邊,笑道:“你這次山歌賽搞得好,昨天鄉長去縣裏開會,被領導表揚了。”
姜崖也笑起來,“這可不是我一個人功勞。這是咱們鄉上上下下的功勞。”
徐洪福哈哈笑起來,“行了啊。該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功勞。”
說到這裏,他問道:“那個鄉村大舞臺是今晚八點在市電視臺播放嗎?”
姜崖點點頭說是。山歌賽初賽結束後,駐紮在竹坑鄉一個月的市電視臺工作人員連夜趕回去,加班加點剪輯,總算把《鄉村大舞臺》先導期之《西河縣竹坑鄉山歌賽》搞定。姜崖也親自去了臺裏盯著過了一遍,略微調整後,提交臺裏審核,最終敲定播出時間在今天晚上八點鐘。
“太好了。去我家把我家的大彩電搬到鄉政府院裏,院子打開,請大家夥進來看節目。”
這是多少年沒有的事。過去輝煌的竹坑鄉永遠只存在古書裏,留在人們的記憶裏,如今的竹坑鄉終於要鮮活地出現在電視臺裏,形成人們腦海裏新的記憶。
姜崖連聲說這個主意好,他讓王學海趕緊去安排。
大喇叭在各村宣傳,請大家今晚有空有時間的來鄉政府大院集體收看節目。
聽說有可能上電視臺,大家夥都早早吃完飯,要看看到底那兩個舉著攝像頭的人拍出了什麽。
安慶生最起勁,還沒到七點就喊著大家去鄉政府大院看節目,還讓老婆廖嬸準備了桌椅板凳和零食瓜果。宋香巧領著婆婆和兒子也來湊熱鬧。竹茂德也在湯欽的攙扶下坐上拖拉機下山。
一行人剛到大院就看到梁有仙已經陪著鄉長他們坐在一起,程宿、張建德夫婦等梁家山歌團的人圍著幾個鄉領導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安慶生撇了下嘴,高喊道:“老梁書記,你這陪著鄉長幹聊,連個水都沒有。考慮很不周到啊。”
他邊說邊讓人卸貨,桌椅板凳瓜果瓜子小零食麻溜擺好。
梁有仙氣定神閑,看著安慶生,笑說:“我這不是想著你安老頭肯定想得周到,我就不麻煩準備了。”說完伸手拿了個大t黃梨朝嘴裏嘎嘣一咬,叫聲說好吃。
安慶生氣得半死,梁老頭一輩子摳唆小氣,就會占別人便宜。
還好鄉長葛興國喊著安慶生坐旁邊,這才讓他止住把人打一頓的沖動。
宋香巧把兒子塞到搜搜手裏,起身招呼大家坐下。
“唉,姜崖跑哪去了?咋還沒來?”她話音剛落,就看到姜崖陪著姜春來了。老袁作為護花使者也緊跟其旁。
“葛鄉長,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茶話會都沒你這豐富啊。”姜春笑道。
葛興國趕緊指指安慶生,“都是安大老板的功勞!”
一句安大老板把安慶生拍得心花怒放,連忙喊著說坐坐坐。
不到七點半,鄉政府大院坐滿了人。竹茂德德高望重坐在第一排。山歌賽初賽前二十名選手很多人都趕來了。銀峽村的姬條兒比竹茂德還大幾歲,自然也被安排在第一排。
宋香巧:“我早上給歷桃打電話,好不容易接通,她說還要下地幹活,來不及趕過來。”姜崖點點頭。雷家窪是竹坑鄉最偏遠的村子之一,前幾年才通電通電視,電話也只有山下那家小賣部才有。歷桃一人養一家,著實艱難。
“她們村沒有彩電,有黑白電視,一會她也能看到節目。”
姜崖說行。
月中天,夜露濃。
有凳子的坐在電視機周圍,腿腳好的居高臨下坐在院墻上,電視機被高高擺在正前方……眾人高聲闊語,言語從嘴裏蹦出來,掉在地上都能砸出點聲響。
“時間到了到了!”
“都別說話!”
“安靜些!”
八點剛到,方才還在插播廣告的電視驟然流淌出大家熟悉的山歌,那是戈明德作詞的《丹江風光世無雙》。
鏡頭裏浩渺江面上鶩鳥掠過,水波蕩漾出層層漣漪,初日的朝暉輕柔地鋪散開來,天地交合,水光一色……攝像機捕捉到日出丹江的無敵氣韻,就連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的本地人也不一定見識過。
“丹江啊好呀嘛好風光啊,氣蒸啊雲夢江啊,波撼啊古關鎮啊,百舸啊爭流急啊,一夜啊可達漢江城啊……”
葛興國越聽越驚喜,“這是戈明德老師的聲音。”
姜崖點頭稱是。當年省文工團帶著戈明德老師作詞的《丹江風光世無雙》進京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獲得巨大成功,由此這首歌流傳開來,只不過經過動亂年代,極少人提及這首歌。包括戈明德老師本人也好多年沒有再唱過這首歌。姜崖前段時間找到他,請他再開金嗓,把這首歌重新演繹一遍。戈明德遙想當年,入夜不睡伏案寫詞的場景,感慨萬千,自然答應。
這時鏡頭閃過,只見戈明德老師站在丹江岸邊,面對瑟瑟江面,振臂高唱,哪怕沒有話筒、收音工具,全靠一腔熱情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也把這首唱了半個世紀的山歌唱得渾厚有力,振心蕩神。
“竹坑鄉位於西河縣西北70公裏處,這裏曾是兵家必經之地,被稱作‘豫之屏障’、‘鄂之門戶’、‘陜之咽喉’,這裏有楚時的傳說,漢時的草橋,唐時的舟楫,宋時的漁歌,更有明清時的繁華煙雲。這裏流淌過拉纖船工的汗水,貶謫詩人的殘夢,也有呼朋喚友的各省商客,五裏長街的沸沸揚揚……”
鏡頭穿過江面,回旋至明清一條街上,高低錯落的風火墻如同黑白琴鍵彈奏著過去的風流,青石板上車轍長長,曾經迎來送往多少多少遠客和近鄰。
這兩位市電視臺的攝影師恰如其分地選擇了一個煙雨朦朧的秋天拍攝古街,解說詞裏有多少當年繁華,鏡頭裏空空無人的老街就有多少哀愁,為了對比,他們甚至還配上了模仿當年繁榮的市井聲音,有叫賣聲,有閑聊聲,還有操著各種方言的生意經……只不過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過這個曾經被丹江河親吻過的古鎮,如今剩下的有殘存的碑刻,被毀的石雕,還有一排排不知幾經轉手的古老院落。
解說詞話鋒一轉,“我們《鄉村大舞臺》攝制組來到竹坑鄉,古老的過去已然過去,嶄新的現在已然發生。竹坑鄉不甘心繼續沈寂,他們在鄉政府的帶領下,搞旅游,謀發展,恢覆古老寺廟,保護古老佛洞,未來還將虔誠供奉青秀和尚的肉身佛像……”
鏡頭持續閃過,有□□洞內堪比東海龍宮的溶洞盛景,有猴山法海寺廟的潺潺溪水,有千佛洞裏神像低眸的瞬間,更有暫時被供奉在香嚴寺的肉身舍利。
葛興國身為鄉長看到此景又滿意又激動,這算是把竹坑鄉最能拿得出手的瑰寶,展示在全市人民面前。
鏡頭繼續變化,金竹村村口那棵樟老樟樹下,老人小孩在幹凈整潔的廣場上鍛煉嬉戲,一派美好畫面。裊裊炊煙中,鏡頭探進安慶生家,屋前屋後花團錦簇,房間內床鋪數個,墻面上掛著游客們的好評字眼,廚房的大鍋裏,丹江魚在蔥香中翻滾著,廖嬸喜笑顏開……
“哎呀,廖嬸上電視了。”
“真厲害啊。”
廖嬸臉紅著,擺手說:“老了老了,不上相了。”
這時電視鏡頭驟然轉到桃花溝裏,樹林下一頭頭強健的豬仔尋尋覓覓,用嘴巴拱著,正在尋找草裏的蟲子。
“竹坑鄉積極發展覆合式經濟,經濟林種植結合生豬養殖,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豬已遠銷外地……”
安慶生出現在鏡頭裏,嘴裏叼了根草,悠閑地躺靠著樹下,正對著一群豬唱山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辛老爺子大驚,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姜崖,甚至覺得對面這位所謂的白酒協會會長是姜崖請來的托兒。可再瞧瞧人家這房子門頭,上面赫然寫這市白酒協會幾個大字, 暈乎乎走進去也瞧見裏面確實有辦公人員, 墻面上也懸掛著諸多獎章和獎狀。看來看去,還真不像是假的。
許是太久窩在竹坑鄉那個小山村, 不知道山外發展情況,辛老爺子有些局促地聽會長介紹自己。
“我們協會成立於1981年,算下來也有15年的歷史。哦忘了介紹我自己,我叫畢建中,擔任會長一職有五年時間。”這位名叫畢建忠的人看起來年歲不大, 整張臉紅撲撲的,像喝醉酒的樣子,當然人現在是清醒的。
畢建忠說整個市大大小小的酒廠有幾十家, 做得比較大的當然首推賒店老酒。他聽說姜崖一行剛從賒店鎮過來,便笑問辛老爺子感想。
辛老爺子慨嘆道:“人家咋能發展地那麽好?”
畢建忠笑起來,“老爺子受刺激了啊!”
徐紅霞和童逸民相視一笑,“不光老爺子受刺激,我們兩個也受刺激。”他們夫妻兩個這次來主要是和辛老爺子相熟, 有他們陪著,老爺子比較放心。
他們抱著轉一圈長長見識的態度, 結果在賒店鎮不光看到人家現代化整齊劃一的酒廠震驚了,瞧見賒店老街上數不清的飯店招牌也震驚了。
姜崖在路上介紹說, 省內有四個著名古鎮,竹坑鄉和賒店鎮是其中之二, 在明清時代可是齊名的。但人家賒店鎮距離市區近,這十來年發展較快, 一條短短不足一公裏的老街上店面林立,來玩的人摩肩接踵……再回頭瞧瞧竹坑鄉,也就十一國慶假期這三天人多了些。
這次參觀了這麽一大圈,徐紅霞夫妻已經不知足了,還想著有沒有可能和賒店鎮一樣多來些人,讓他們這些古鎮土著也多賺些錢。
畢建忠聽了之後也忍不住慨嘆,賒店鎮之所以現在走在前列,還是前幾屆的地方領導腦子活泛,思路開闊,引來外部資金投資本地古鎮建設,尤其重視賒店老店這個白酒品牌,投了不少錢,而且牟足了勁在省級和中央級電視臺和報紙打廣告。
說到這裏,畢建忠倒有些擔憂。賒店老酒再怎麽說從品牌價值上與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有一定的差距,雖然現在他們打廣告打得特別厲害,甚至把廣告打到了每年一度的春晚,可到底市場基礎弱了點,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市場開拓能不能跟得上,銷售情況能不能支撐起巨額的廣告費是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當然了,他們現在已經走在前列,出現階段性的問題也再所難免。”他站起來請眾人前往負一層的酒窖。
不愧是白酒協會會長,一行人沿著樓梯走下去,還未見到酒就聞到濃郁的酒香。不過是拐個彎就來到酒的世界。四面墻壁上全擺著一排排的酒瓶。大家為之熟悉的茅臺、五糧液、劍南春、山西汾酒、四特酒等自然都有,細看過去,還有臺灣金門的高粱酒、俄羅斯的伏特加酒等等不常見的酒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眾的土釀果酒、本地黃酒等。
比較引人關註的是多年份老酒,這些酒最好喝也最值錢。姜崖註意到酒窖的梁柱上掛著一個溫度計和濕度計。這是為了時時控制好酒窖的溫度和濕度,讓老酒在時間的沈澱中越來越醇。
辛老爺子是愛酒之人,今天算是長了見識。畢建中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從最上一層儲藏閣內拿出一瓶酒來。
這瓶酒酒身用的是老瓷,黑亮亮的,瓶口用泥封著,圓鼓鼓的瓶身上還貼著一張幾乎被歲月湮滅的紅紙,上面勉強可辨析出“竹坑香”三個字。
辛老爺子捧著細看起來,越看越心驚,“這是……”
畢建忠兩眼簇亮,“這是我父親多年前去竹坑鄉在您家酒廠買的,這麽多年還保存著。算起來也有四十年的歷史。”
當時他父親買了兩瓶,其中一瓶已經招待親友的時候喝完。他父親和他一樣一輩子嗜酒如命,當然也是品酒的高手,喝了這款竹坑香後,讚不絕口,說它酒味醇厚,後勁帶著濃郁的糧食香味,喝起來厚重、沈穩,是典型的濃香型好酒。和川派的窖香濃郁、綿軟甘冽以及江淮派的純甜凈爽不同,竹坑香喝起來兼顧川派和江淮派兩者的特色,既有川派的陳香,又有江淮派的爽凈,主打一個入口綿軟,後味綿長。
這或許和竹坑鄉的地理情況有關。它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這個地處南北交界線的古鎮,兼顧南北氣候,釀出來的酒也有南北特色就不足為怪。
畢建中父親喝了一瓶,留了一瓶。再後來老爺子去世,畢建忠每每看到這瓶四十年前的老酒就心裏難受,實在舍不得喝掉,最後保存到現在。
辛老爺子聽完也忍不住眼圈泛紅。他嘆了口氣,說有一年冬天,有個從關外逃荒而來的漢子討水到家門口。父親心軟,留他吃了飯。飯餘,這漢子擡起頭朝空中吸了吸口氣,直接說這茬酒沒釀好。父親大驚,那年他三十來歲,從小在酒窖旁長大的他,最為熟悉的就是如何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釀出最地道的竹坑香,結果這個邋邋遢遢,餓得東倒西歪的漢子竟然說他釀的酒不行。
父親自然不高興,一定要這漢子說道說道。這漢子讓他把酒端上來,他喝了後才能說哪裏不好。彼時辛老爺子十來歲,見從小被人尊崇為釀酒大師的父親被人質疑,非常生氣。他當場斥責說這漢子怕不是故意騙酒喝吧。
漢子冷哼一聲說要是他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任憑他們處置。於是父親端上來好幾瓶酒,其中不乏有年份的老酒,因為稀少,父親也舍不得喝。
漢子喝了五年份的酒,一個字不說直搖頭,緊接著喝了10年份的酒,還是直搖頭,後又喝了20年份的酒勉強說了兩個字:湊活,最後喝了50年份的酒,算是點點頭說了兩個字:還行。
態度之狂妄,讓辛老爺子記憶猶新。
這人喝了酒,面不改色,直接走到高粱堆旁,上前捏了捏已經被粉碎的高粱,說這些原料粉碎得太細,容易發膩起疙瘩,而後又走到酒曲旁,又捏了捏,說這些曲香味也不夠。彼時父親面色漲紅,質問他憑什麽這麽說。漢子也不惱,笑著讓他看酒曲,說這種捏著不硬,內部濕潤且邊緣斷面一點也不整齊的酒曲怎麽可能曲香味足呢?
有道是“曲定香型”,釀酒過程中哪怕其他程序做到極致,如果酒曲不夠好,不夠味,釀出來的酒肯定不好喝。漢子又走到酒窖旁,這裏面鋪著六層酒糟,說幸好你家的酒窖歷經好幾百年,程序完整,質量穩定,出窖這一步沒啥錯。
都說千年老窖萬年糟,濃香型白酒采用多次循環發酵的酒糟進行配料,漢子明著誇父親,實則說他不過是仰著著老一輩傳下來的酒糟才勉強做出點能喝的酒,可至於其他環節,如原料粉碎、制作酒曲等方面都不行。
試想當年年輕氣盛的父親聽到這種話如何能忍?尤其他自持是老酒鋪的少東家,彼時攢著股勁兒想把家族釀酒事業做大做強,只可惜造化弄人,新時代航運衰落,竹坑鄉隨之沈寂在歷史長河中,連帶著來酒鋪喝酒的船工、商人都少了又少,他試圖靠著一身的釀酒技藝,走出大山,走出竹坑鄉,把酒賣到外地去,可這漢子的一番話生生把他的野心打擊地七零八落t。
饒是如此,父親依然不肯承認,提出讓這漢子留下,待釀出他口中最好喝的酒後才能走。這漢子剛開始不同意,他要南下投親,父親三勸兩勸,說只要他能釀出好酒來就送他南下投親的盤纏。就這樣,漢子在竹坑鄉留下來,不肯睡床鋪,只在酒窖旁,鋪上麥稭垛子這麽一趟,時時刻刻聞著酒窖的味兒,就這樣盯了兩個月終於釀出來了這批酒來。
出窖那天,濃郁的酒香味縈繞在整條街,久久不能散去。還未喝,就已經知道這酒有多好喝。這大概就是釀酒人都想達到的技藝水平。父親迫不及待品嘗了一口,而後又喝了之前自己釀的酒,兩相對比,果然覺察出不同來。這漢子釀的酒醇正厚重,醬香味十足,滑入口腔時又不嗆辣,喝下去後唇齒間依舊留香,同時還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甜味。
原來這漢子竟然在原料裏叫了些本地玉米。這在以前從未嘗試過,至少父親不知道除了高粱做為原糧外還能加其他作物。漢子說“高粱香、玉米甜、大麥沖”,甚至還有地方會在高粱裏加豌豆,形成特殊的地域濃香白酒。
這漢子只說自己是關外來的,可看他的談吐見解,怕是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父親這才徹底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就是窩在竹坑鄉的一只井底之蛙,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後來漢子拿著父親贈送的盤纏走了,再也沒有回來。而延續了三百年之久的竹坑香又煥發了新樣貌。
辛老爺子緩緩說著過去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姜崖、畢建忠等人聽得入迷,哪能想到這瓶酒背後還有這樣的過去。
只可惜即便竹坑香再次換發新樣貌,時代變遷,不止辛家老酒鋪,整個竹坑鄉在丹江失去航運功能後全部落寞,成為被遺忘的普通山村,酒再好喝也無人問津,這些年要不是辛老爺子還默默支撐著,每年定量生產那麽幾大桶酒,怕是新家老酒鋪早都成為歷史煙雲中的一抹。
畢建忠感嘆了兩句,話鋒一轉,“但竹坑香這酒真的沒話說。說實在話,現在市場上太多用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又賣的便宜,咱們這些老品牌酒真是活路難啊。”
尤其這種勾兌酒喝不死人,還拼命打廣告宣稱自己也是老窖生產、古法工藝、原汁原味,不懂的消費者被蒙蔽,業內也憤恨這種做法,劣幣驅動良幣,肯定不利於整個白酒市場的穩定發展。
姜崖:“所以我們今天來就是想請畢會長指明一條出路。”
他提及現在整個竹坑鄉都在積極主動發展旅游,有的和農業結合,有的和古村古街結合,還有像走在前列的金竹村則靠著後山的溶洞奇觀走出一條溶洞+農村體驗的旅游路子。他又提及國慶假期內竹坑鄉舉辦了山歌賽初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把徐紅霞飯店的竹坑香都喝了個精光,甚至有人跑到辛老爺子的老酒廠買。只可惜竹坑香年年產量十分有限,很多人沒有買到,掃興而歸。
說起這個,辛老爺子心中生出幾分自豪,有幾個看起來喝多很多種酒的男人跑來對著他一通誇,說沒想到在竹坑鄉這種地方能喝到這麽正宗的濃香型白酒,陳香中不失甘冽,甘冽中又有一絲甜味,後味香味綿長,讓人回味良久啊。
畢建忠聽後沈吟片刻道:“現在白酒市場競爭壓力十分大,即便像賒店老酒這樣的大廠現在也在頭疼怎麽和貴州、四川那些厲害酒廠搶市場。”
白酒價位有高有低,高端白酒對應的消費者壓根不怕花錢,便宜白酒對應的消費者只會買便宜白酒,現在市場上競爭爭利空間最大的是中端白酒市場。賒店老酒野心很大,一直對標貴州、四川那幾家酒廠,價位定得高,現在正處於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低不下來的尷尬局面。高端消費者不是十分認可它的品牌價值,低端消費者也覺得賒店老酒自己又高攀不起……
畢建忠不愧是協會會長,看問題一針見血。
辛老爺子忍不住坐著身體,洗耳恭聽。
“想把竹坑香做好做強,要另辟蹊徑啊!”
另辟蹊徑?姜崖敏銳地聽出他方才說要把竹坑香做好做強,並沒有說做大。
“咱們竹坑香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說實在話,也只是在你們縣,咱們市,有點名聲。畢竟咱們好多年沒有走出大山,好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這號酒存在。”
畢建忠說得誠懇也實在,辛老爺子嘆了口氣。
“但咱們最核心的是什麽?”畢建忠顯然已經有了些想法,“咱們最核心的是酒好。竹坑香這款酒隨便放到誰的面前,誰也不敢說不好!而且我覺得,即便是和市面上一些高端酒相比,咱們不管是從口感、香味還是入口、落口、尾凈等方面都不差。”
他這番話說得幾人心中興奮起來。白酒協會會長都說竹坑香好,那自然就是好。
這可是專家評價啊!
姜崖笑起來,看著辛老爺子說:“老爺子,咱們最寶貴的當然是您腦子裏的釀造方法,還有你幾十年的釀造經驗。”
這些平日裏不起眼,不顯色,沒人關註的東西,卻是稍不註意就會流逝的瑰寶。
童逸民皺著眉頭,“好酒是好酒,可怎麽才能賣得好呢。”
不說別的,他們夫妻兩個經營一家鄉上的飯店,還要投入不小一筆錢,夫妻兩人日夜操勞,才能勉強糊口,掙一些辛苦錢。辛老爺子家的老酒廠,當然不可能像賒店老酒一樣,蓋那麽大的生產車間,招聘那麽多的人,鋪天蓋地去打廣告,全中國去開拓市場……反正他這個腦袋是想不到有什麽好方法能把老爺子這個老酒廠盤活。
畢建忠起身找了本漂亮的畫冊放到眾人面前。封面赫然寫著“張裕葡萄酒博物館”幾個大字。
姜崖知道張裕葡萄酒,這是中國當屬第一的國產葡萄酒品牌,在民國時期就享譽全國。作為北緯37度全球最適宜種植葡萄的區域,我國在煙臺也開辟了這樣一塊葡萄酒沃土,創建了這樣一個優質紅酒品牌。
其他人都不是很清楚這個張裕葡萄酒是什麽,更妄論這個東西和博物館加上之後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
畢建忠打開畫冊第一頁,上面的燙金文字講述了張裕葡萄酒的百年發展歷史,他簡單講述後,道:“前年我去了一趟煙臺,拜訪了張裕葡萄酒廠,這是他們在92年建成的博物館……”
一座酒廠建博物館?這可真是前所未聞。
畢建忠說自己當時也頗為震驚,仔細參觀後,發現這樣的設計還是基於張裕葡萄酒百年歷史,濃郁的文化底蘊讓它有這個資格建造博物館。
眾人湊在一起仔細看這本畫冊。
首先這個博物館占地近四五千平米,包括地上和地下兩個區域。地上部分主要展示張裕葡萄酒百年來的發展過程,通過地契、歷史圖片、不同年代的廣告、報紙,當然還有各種獲獎證書獎杯等,算下來有千件文物,從各個角度把張裕葡萄酒介紹給參觀者。其中比較珍貴的文物有孫中山和張學良的題詞,康有為的詩作等等。
其次,最能引起參觀者興趣的當然是可以親身走進位於地下五米深的百年老窖。巨大的圓形葡萄酒酒桶近在咫尺,鼻息間全是甜酸的葡萄酒香味,眼睛看到的百年前那些用大青磚砌成的石壁,這種體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知到它的震撼。
另外,這個博物館非常重視與參觀者的互動。在介紹完張裕葡萄酒的歷史後,博物館還非常詳實地科普了葡萄酒的分類和釀造過程,告訴參觀者白蘭地和雷司令之間有什麽區別,為什麽在北緯37度能種出這樣優質的葡萄,同時博物館還準備了各種主流葡萄酒的小瓶裝,讓參觀者能在吸收知識的同時用真實的葡萄酒來印證新學的知識。
這是畢建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他情不自禁拍了下桌子,“我這個不愛喝葡萄酒的人,竟然在這個博物館裏感受到了葡萄酒的魅力,當場買了好多瓶。”
所以這個博物館其實和竹坑鄉舉辦的山歌賽一樣: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文化是支撐力量,而後目的還要參觀者和參與者以各種方式掏錢,不管是掏門票,還是買特產,就是要挖空心思,把獲取收益的目的巧妙地藏在這場文化大戲中。
那張裕葡萄酒博物館最主要的目t的就是賣酒。說透這一點沒什麽不好意思,也無需覺得太直白。
人總要賺錢,與此同時才能談文化,講情懷。
姜崖心中有股熱潮在湧動,其實在來拜訪畢建中之前,他在心底隱隱約約已經有了些想法,但他想著自己畢竟對酒類不懂,怕搞砸了辛老爺子人家祖祖輩輩的心血,所以才跑來這裏討要真經。
畢建中拿出這本畫冊,講了張裕葡萄酒的發展經驗,這些竟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那咱們怎麽整?也建個博物館?那可要非常多的錢啊!”童逸民喊道。他是生意人,生意千千萬,什麽都離不開錢。
姜崖:“咱們比不過人家張裕葡萄酒財大氣粗,歷史醇厚,但他這個思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畢建中看向他,“小姜你說說看。”
姜崖沈吟片刻說他原本就在思考如何把竹坑鄉明清一條街盤活。這個曾經的省內四大古鎮如今發展最為落後,的確不容再落後下去。這次山歌賽讓他看到的一點希望,游客對這種古街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浩渺的丹江孕育的關鎮碼頭,曾經在這裏發展繁榮的各種亭臺會館,香火旺盛的寺廟道觀,當然也包括像辛家酒鋪這樣的特色店鋪,都是這條古街的組成部分。游客來玩,除了看古色古香的建築外,目前找不到什麽地方體驗古鎮古街的生活,只是幹巴巴地溜達一圈,半個小時就結束回去了。如何把游客留在這條街上,如何讓他們體驗這座丹江上游最著名的古鎮,是盤活古街最核心的問題。
若是像辛家酒鋪這樣的老店能開門營業,讓游客沈浸式體驗釀酒過程,並了解白酒歷史,甚至參與攪拌原料,參與蒸餾封壇……說到這裏,姜崖更興奮了,“咱們竹坑鄉那些原糧種植區,也可以利用起來。游客可以親自體驗種植高粱玉米等等,體驗勞動樂趣……”
這是一盤大棋。不僅僅要把辛老爺子的老酒廠盤活,而且要把明清一條街都盤活。當然辛家老酒廠會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就看接下來老爺子同不同意,還有投入資金從哪裏搞來。
“這能行嗎?”徐紅霞率先提出質疑。在她眼裏,賣飯就是賣飯,賣酒的就是賣酒的,怎麽到了姜崖嘴裏不能直直白白地賣飯或者賣酒,非要拐個彎跟文化掛上鉤才行。
童逸民雖然覺得姜崖說得這個想法不失為好方法,可這中間的困難也太大了吧,他現在隨便一想就能想出好幾個:比如老酒廠要改造成容納游客參觀體驗的地方,那需要錢來改造吧;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總要花錢打廣告吧,還是需要錢來解決;辛老爺子眼瞅著六十好幾的人了,身體和精力都有限,搞這麽大陣仗他一個人肯定搞不定,這要請人來搞,肯定也要花錢啊,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想想就頭大。
辛老爺子聽後半天也沒說話,他擰著眉又把張裕葡萄酒博物館的畫冊翻了好幾遍。
倒是畢建忠聽後忍不住誇讚道:“小姜,你小子年紀輕輕想法挺多,而且都挺好的啊。”
姜崖笑了笑,“那還是在畢會長的啟發下我才有這麽多想法啊。”
畢建忠看了看其他人,他也料到大家夥會存在懷疑猶豫的想法,他沈吟片刻道:“我們白酒協會的職責就是扶持白酒企業發展壯大,我們歡迎並支持像賒店老酒這樣的大廠,我們更想扶持像竹坑香這樣的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的本土白酒……”
他又拿出一份文件,“上半年我們協會抽出一定的自有資金,並且聯合了熟悉的投資商,正好準備再扶持一些本土白酒品牌……趕巧了,今天遇到你們。”
*
回竹坑鄉的路上,童逸民忍不住問辛老爺子,“叔,你心裏到底咋想的?”
人家畢建忠會長誠心誠意說會出一部分投入資金,還會找一些感興趣的投資商,把辛家老酒廠盤活,只要辛老爺子同意,願意以辛家釀酒技術作為技術入股,就能保留辛家酒廠的牌匾,還能每年分紅獲利。這是雙贏的結果,辛老爺子沒說同意,更沒說考慮兩字。
辛老爺子只是嘆氣,把頭轉向窗外。
徐紅霞用胳膊肘碰了下童逸民,“這麽大的事總要想清楚才能做決定,你著啥急啊。”
童逸民當然有自己的打算。他早都眼饞金竹村靠著□□洞發展旅游賺了錢,只可惜他不是金竹村的人,身為產業辦主任徐洪福的姐夫,他更不好意思提及去分一杯羹。今天姜崖提出的發展明清一條街的想法正中他意。他出生在這條街,耳邊聽到的永遠是過去這條街多麽繁華,可記憶裏永遠是那麽蕭條。他為了謀生開這個小飯店,養活一家人沒問題,但賺錢發財那是別想。
這次國慶假期三天他們夫妻兩個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賺了過去一個月的錢,這點讓他非常振奮,幻想永遠每天都這樣忙才好。
按照姜崖的設想,除了辛家老酒廠外,發展整條街,除了要整治環境,維護老建築外,還要把沿街的店鋪都盤活起來,什麽裁衣店、香燭店、五香八味店、竹器店等等可能都會再現過去樣貌,由此來吸引游客。那他家的飯店自然也要跟著一起提升改造。要是真有這樣的發展機遇,他一定不會放棄。
辛家老酒廠占地面積最大,保護地相對完整,是整條街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它盤活不起來,整條街都發展都會受到阻礙。
姜崖:“是不能急。□□洞從計劃到開園,已經算比較快的了,也耗費近一年時間。辛家老酒廠是老爺子的心頭肉,自然不能草率決定。”
他是很著急,但也不能急在眾人面前。尤其把老酒廠改造成為酒廠+旅游的模式,本身對於辛老爺子來說是新鮮事物,對於沒有操作過的東西,人生來畏懼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急也沒用,如果勸說多了,可能還會起到反作用。
回到鄉裏,姜崖向鄉長葛興國和主任徐洪福匯報完了這一行情況。兩位領導當然是大力支持,既然人家白酒協會願意出頭來操作這件事,這對於竹坑鄉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讓姜崖繼續做辛老爺子的思想工作。
出了鄉長辦公室,徐洪福把將姜崖叫到一邊,笑道:“你這次山歌賽搞得好,昨天鄉長去縣裏開會,被領導表揚了。”
姜崖也笑起來,“這可不是我一個人功勞。這是咱們鄉上上下下的功勞。”
徐洪福哈哈笑起來,“行了啊。該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功勞。”
說到這裏,他問道:“那個鄉村大舞臺是今晚八點在市電視臺播放嗎?”
姜崖點點頭說是。山歌賽初賽結束後,駐紮在竹坑鄉一個月的市電視臺工作人員連夜趕回去,加班加點剪輯,總算把《鄉村大舞臺》先導期之《西河縣竹坑鄉山歌賽》搞定。姜崖也親自去了臺裏盯著過了一遍,略微調整後,提交臺裏審核,最終敲定播出時間在今天晚上八點鐘。
“太好了。去我家把我家的大彩電搬到鄉政府院裏,院子打開,請大家夥進來看節目。”
這是多少年沒有的事。過去輝煌的竹坑鄉永遠只存在古書裏,留在人們的記憶裏,如今的竹坑鄉終於要鮮活地出現在電視臺裏,形成人們腦海裏新的記憶。
姜崖連聲說這個主意好,他讓王學海趕緊去安排。
大喇叭在各村宣傳,請大家今晚有空有時間的來鄉政府大院集體收看節目。
聽說有可能上電視臺,大家夥都早早吃完飯,要看看到底那兩個舉著攝像頭的人拍出了什麽。
安慶生最起勁,還沒到七點就喊著大家去鄉政府大院看節目,還讓老婆廖嬸準備了桌椅板凳和零食瓜果。宋香巧領著婆婆和兒子也來湊熱鬧。竹茂德也在湯欽的攙扶下坐上拖拉機下山。
一行人剛到大院就看到梁有仙已經陪著鄉長他們坐在一起,程宿、張建德夫婦等梁家山歌團的人圍著幾個鄉領導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安慶生撇了下嘴,高喊道:“老梁書記,你這陪著鄉長幹聊,連個水都沒有。考慮很不周到啊。”
他邊說邊讓人卸貨,桌椅板凳瓜果瓜子小零食麻溜擺好。
梁有仙氣定神閑,看著安慶生,笑說:“我這不是想著你安老頭肯定想得周到,我就不麻煩準備了。”說完伸手拿了個大t黃梨朝嘴裏嘎嘣一咬,叫聲說好吃。
安慶生氣得半死,梁老頭一輩子摳唆小氣,就會占別人便宜。
還好鄉長葛興國喊著安慶生坐旁邊,這才讓他止住把人打一頓的沖動。
宋香巧把兒子塞到搜搜手裏,起身招呼大家坐下。
“唉,姜崖跑哪去了?咋還沒來?”她話音剛落,就看到姜崖陪著姜春來了。老袁作為護花使者也緊跟其旁。
“葛鄉長,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茶話會都沒你這豐富啊。”姜春笑道。
葛興國趕緊指指安慶生,“都是安大老板的功勞!”
一句安大老板把安慶生拍得心花怒放,連忙喊著說坐坐坐。
不到七點半,鄉政府大院坐滿了人。竹茂德德高望重坐在第一排。山歌賽初賽前二十名選手很多人都趕來了。銀峽村的姬條兒比竹茂德還大幾歲,自然也被安排在第一排。
宋香巧:“我早上給歷桃打電話,好不容易接通,她說還要下地幹活,來不及趕過來。”姜崖點點頭。雷家窪是竹坑鄉最偏遠的村子之一,前幾年才通電通電視,電話也只有山下那家小賣部才有。歷桃一人養一家,著實艱難。
“她們村沒有彩電,有黑白電視,一會她也能看到節目。”
姜崖說行。
月中天,夜露濃。
有凳子的坐在電視機周圍,腿腳好的居高臨下坐在院墻上,電視機被高高擺在正前方……眾人高聲闊語,言語從嘴裏蹦出來,掉在地上都能砸出點聲響。
“時間到了到了!”
“都別說話!”
“安靜些!”
八點剛到,方才還在插播廣告的電視驟然流淌出大家熟悉的山歌,那是戈明德作詞的《丹江風光世無雙》。
鏡頭裏浩渺江面上鶩鳥掠過,水波蕩漾出層層漣漪,初日的朝暉輕柔地鋪散開來,天地交合,水光一色……攝像機捕捉到日出丹江的無敵氣韻,就連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的本地人也不一定見識過。
“丹江啊好呀嘛好風光啊,氣蒸啊雲夢江啊,波撼啊古關鎮啊,百舸啊爭流急啊,一夜啊可達漢江城啊……”
葛興國越聽越驚喜,“這是戈明德老師的聲音。”
姜崖點頭稱是。當年省文工團帶著戈明德老師作詞的《丹江風光世無雙》進京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獲得巨大成功,由此這首歌流傳開來,只不過經過動亂年代,極少人提及這首歌。包括戈明德老師本人也好多年沒有再唱過這首歌。姜崖前段時間找到他,請他再開金嗓,把這首歌重新演繹一遍。戈明德遙想當年,入夜不睡伏案寫詞的場景,感慨萬千,自然答應。
這時鏡頭閃過,只見戈明德老師站在丹江岸邊,面對瑟瑟江面,振臂高唱,哪怕沒有話筒、收音工具,全靠一腔熱情和高超的演唱技巧,也把這首唱了半個世紀的山歌唱得渾厚有力,振心蕩神。
“竹坑鄉位於西河縣西北70公裏處,這裏曾是兵家必經之地,被稱作‘豫之屏障’、‘鄂之門戶’、‘陜之咽喉’,這裏有楚時的傳說,漢時的草橋,唐時的舟楫,宋時的漁歌,更有明清時的繁華煙雲。這裏流淌過拉纖船工的汗水,貶謫詩人的殘夢,也有呼朋喚友的各省商客,五裏長街的沸沸揚揚……”
鏡頭穿過江面,回旋至明清一條街上,高低錯落的風火墻如同黑白琴鍵彈奏著過去的風流,青石板上車轍長長,曾經迎來送往多少多少遠客和近鄰。
這兩位市電視臺的攝影師恰如其分地選擇了一個煙雨朦朧的秋天拍攝古街,解說詞裏有多少當年繁華,鏡頭裏空空無人的老街就有多少哀愁,為了對比,他們甚至還配上了模仿當年繁榮的市井聲音,有叫賣聲,有閑聊聲,還有操著各種方言的生意經……只不過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過這個曾經被丹江河親吻過的古鎮,如今剩下的有殘存的碑刻,被毀的石雕,還有一排排不知幾經轉手的古老院落。
解說詞話鋒一轉,“我們《鄉村大舞臺》攝制組來到竹坑鄉,古老的過去已然過去,嶄新的現在已然發生。竹坑鄉不甘心繼續沈寂,他們在鄉政府的帶領下,搞旅游,謀發展,恢覆古老寺廟,保護古老佛洞,未來還將虔誠供奉青秀和尚的肉身佛像……”
鏡頭持續閃過,有□□洞內堪比東海龍宮的溶洞盛景,有猴山法海寺廟的潺潺溪水,有千佛洞裏神像低眸的瞬間,更有暫時被供奉在香嚴寺的肉身舍利。
葛興國身為鄉長看到此景又滿意又激動,這算是把竹坑鄉最能拿得出手的瑰寶,展示在全市人民面前。
鏡頭繼續變化,金竹村村口那棵樟老樟樹下,老人小孩在幹凈整潔的廣場上鍛煉嬉戲,一派美好畫面。裊裊炊煙中,鏡頭探進安慶生家,屋前屋後花團錦簇,房間內床鋪數個,墻面上掛著游客們的好評字眼,廚房的大鍋裏,丹江魚在蔥香中翻滾著,廖嬸喜笑顏開……
“哎呀,廖嬸上電視了。”
“真厲害啊。”
廖嬸臉紅著,擺手說:“老了老了,不上相了。”
這時電視鏡頭驟然轉到桃花溝裏,樹林下一頭頭強健的豬仔尋尋覓覓,用嘴巴拱著,正在尋找草裏的蟲子。
“竹坑鄉積極發展覆合式經濟,經濟林種植結合生豬養殖,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豬已遠銷外地……”
安慶生出現在鏡頭裏,嘴裏叼了根草,悠閑地躺靠著樹下,正對著一群豬唱山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